教育

前往田野的途中,給自己一點奢侈在連鎖咖啡店喝著冰飲。擁擠的桌椅讓我聽到隔壁桌一對男女的談話,大概是教育體系背景的人吧,在討論著教育對於學生的改變,似乎是有些學生的個性為女老師帶來困擾。其中滔滔不絕理論男:「我告訴你,學習就是改變。你看,如果學生個性怕生不喜歡上學,他今天到學校學習,就是一種改變自己跟別人接觸的方式。學習就是要改變,直到你妥協它」

等等,跟什麼妥協?又要改變成什麼樣子?聽到以老師為天命的人這麼說,真的很不爽。受夠隔壁桌的話題,我快速把飲料喝完,帶著寒意到田野地與C、S閒聊。

S一派輕鬆的模樣,看來很適應台北的生活步調,而連日集訓的C則是不改放空的個性。S說以後要當小姐,不朝著國家選手的道路走了,大學生活是現階段他最想要好好享受的日子。話鋒一轉,C說台中的學校希望他去讀,但是他自己還沒有決定好。S與C都是我喜歡的選手,看她們在場上的拼勁與努力,總是讓我對「勝利」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。從學校校隊、體育班、體育學校到大學科系,我總是覺得難以理解他們是如何涉入這其中的生活。畢竟光靠著熱情、興趣是不可能持續這長達10年的生活吧。

R教練曾說,很多家長把小孩送到體育學校,就是希望不擅長讀書的小孩在這些領域可以有一技之長,靠著競賽成績進入教育科系,未來的生活也比較安穩。因為他對於學生的態度,就建立在盡力表現,贏了比賽有獎金、有成績,既可以幫助生活也可以到國立學校唸書,減輕家裡負擔。為了給家長一個交代,管教學生不學壞,因此每次R教練帶隊,贏得勝利是目標,但要求學生的態度是過程。(如果是我在R教練訓練下的學生,我想我是撐不過去的吧)
如果學習是改變,對我而言這些改變是更加疑惑、茫然,甚至質疑教育理念的金玉良言;如果改變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,那我更認為堅持的人是給別人上了一課。

究竟S不繼續比賽是因為磨光了熱情還是因為運動本來就不是他的興趣呢?我不敢多問,但我想、也希望他們都能產生對自己的評價與自信,不侷限在運動、勝負之中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